全球廣論2 - 真如老師 第45講 - 2A

【0045〈皈敬頌〉論前皈敬 】

【提問1/性賢法師:請先複述前兩小段。請問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呢?今天往下學,從哪裡開始學??】

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到宗大師講十七部論,今天我們要往下學習。大家可以先調整一下自己聽聞的動機,要造作一個菩提心的動機——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,我必須證得大覺的佛位;為了證得大覺的佛位,我必須去了解如何是成佛的因;那麼如何了知這個因?一定要聽聞佛法;佛法詳盡地揭示出一個有情從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,然後慢慢地親近善知識,直到內心中生起第一個道次第,乃至全圓道次第所有的過程。 [00′58″]

【提問2/性賢法師:請問,「調整聽聞動機」,是要調整成什麼動機呢?為了利益有情,一定要成佛嗎?為了成就大覺佛位,我必須要去做什麼事呢?我需要成佛,一定要了解成佛的因嗎?我希望我要成佛的話,我們一定會去種成佛的因囉?如果我沒有想為了利益無量無盡的有情,怎麼辦?聽聞的時候,要做什麼事?為什麼要這樣做,輕鬆一點聽不行嗎?跟佛法相應的時候,我們生命會怎樣呢?】

【提問3:何謂第一個道次第?何謂全圓道次第?兩者跟成佛有何關係?】

所以聽聞的時候,要把自己的心從平常一些散亂的所緣中集中起來,就是要全神貫注,要習慣聽到師父的聲音的時候,馬上把心靜下來。當我們的心沒有其他的所緣,專注聽聞的時候,那應該是跟佛法相應的時候,也是我們生命中展現一種純淨、由於聽聞真理而產生愉悅感的時候。所以現在大家開始聽! [01′39″]

【提問4:為什麼聽聞的時候,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從平常一些散亂的所緣中集中起來?請結合斷器三過而闡釋老師的安立。】

現在看本文,翻到第一頁,第一頁。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,分成三部分,第一個叫序分,那麼其次正分,最後結分;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那麼這個最前面那個,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,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:第一個是「論前歸敬」——歸依跟禮敬;第二個,說明「造論的宗旨」,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;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就是「敦勸」,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,怎麼樣去聽受! [02′46″]

好,這一小段我們就不做更多的討論了,我們再繼續地聽。 [02′53″]

現在看那個文。

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(梵語)

那是藏文,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。

敬禮尊重妙音(漢譯)

「敬禮」就是我們說皈依啦!一心恭敬地禮拜。實際上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,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、口的,形之於身、口的,這樣。那麼這個「尊重」呢,這個原來的印度,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「姑如」,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。所以這個上師啊,我們平常說上師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,實際上不是,印度凡是對一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,就叫姑如。那麼這個就是「尊重」,這地方。那麼「妙音」呢,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,論代表智慧。 [04′15″]

【提問5/性賢法師:複述文[01′39″]到[04′55″]。何謂敬禮?何謂尊重?何謂妙音?】

好,下面師父解釋了「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」,以及「敬禮尊重妙音」。師父解釋了「敬禮」,說是皈依,然後在這裡師父強調說:「一心恭敬地禮拜。」「敬禮」,它的核心應該就是恭敬、專注,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:「敬禮是通於三業」,三業就是身、口、意,最重要的是那個「意」,你心裡有了,然後才能夠形之於身、口。 [04′55″]

【提問6/性賢法師:「敬禮是一心恭敬在禮拜」。請問是什麼在禮拜?三業是哪三業?身、口、意三業,最重要的是哪一個?為什麼?意業先有才能夠行於身口,還是身口先收攝之後意業才能夠深入?】

【提問7/性賢法師:敬禮就是皈依的內涵,宗大師在心裡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,大師的心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?】

敬禮尊重妙音」這「敬禮」兩個字,其實應該是有大學問的。師父在一開始的時候,講了恭敬是要內心中真正的恭敬,不要只是身、口做一個形式。所以如果是內心中真正的恭敬的話,那就要想很多了。比如說:我們恭敬的對象是誰呀?他有什麼功德?然後為什麼我要恭敬、我要去禮敬?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?它有沒有層次的遞進?還有一點就是:在我從小到大生命中所有歷程,我有沒有由內心深處發出對父母啊、對我的老師啊,或者對一個什麼人的恭敬之心?內心中有沒有確確實實地體會過「恭敬」二字?當那種恭敬在內心中生起的時候,我們的身就不由自主地彎下去,呈現出由於內心而形之於身、口的寂靜恭敬的樣子吧。有沒有那樣很自然的、不由自主的恭敬?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 [06′15″]

【提問8:如何從恭敬的對象、恭敬的內涵、層次的遞進上了解「敬禮」?這跟在內心中生起真正的恭敬有何關係?請以對父母、對我的老師、或者對一個什麼人為例,體會我的內心中有沒有確實生起過「恭敬」?】

因為很顯然,我們去寺院,或者去頂禮善知識、頂禮出家人,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,到了某一種莊嚴肅穆的場合,我們的三業也隨之變成很恭敬。那麼恭敬這件事,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中好像一個呼之即來、你只要想要恭敬它就能來的狀態?還是有的時候我們拜佛、面對經典,乃至我們面對出家人,好像要它它沒有、沒有那種油然而生的恭敬。如果沒有油然而生的恭敬,那麼這個敬禮有的時候可能就會流於表面,或者變成一種禮儀的形式,而缺乏了真正的內涵。 [07′01″]

【提問9:對頂禮善知識、頂禮出家人,我們都有「恭敬」的體驗嗎?恭敬三寶,對我們是呼之即來、油然而生,還是經常流於表面,或只是一種禮儀的形式?】

所以,師父講了「敬禮」這兩個字,就是一心恭敬地禮拜,他的內心中是有實際內涵的;由於內心中有恭敬的這個續流,然後才會形之於身、口,而不是只做個樣子。 [07′18″]

【提問10:請總結師父所講「敬禮」是要「一心恭敬地禮拜」的心相。】